百道河豚宴,演绎财富传奇
自古以来就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而时下的扬中,全国各地食客蜂拥而至。
河豚,民间称之为食物“西施”,味道极其鲜美。而扬中人巧手烹饪,成功演绎出一篇篇“西施河豚”财富故事。
百道河豚宴,道道是精品
在扬中,挂有“河豚”招牌的饭店随处可见,春季河豚生意占了大小饭店全年营业额的60%以上。正在举办的第二届河豚美食节仅3月份就吃掉了数百吨河豚。扬中宾馆陈总介绍,江岛扬中是河豚的最佳产地,康熙皇帝曾令江南“飞递时鲜,以供上御”。而世代传承,造就了扬中“全民皆厨”,会烧河豚的专职厨师达5000多人,百姓中的高手就更多了,“早已是村村有高手,户户烧河豚!”
扬中烧河豚,过去只有红烧、白汤两种方法,高油,高脂,花样少。近年来,扬中组织30多名厨师赴日本取经。借鉴日本精美菜品、低油少糖的健康理念,扬中邀请国内专家启动“江鲜菜创新工程”,对传统河豚烹饪技法大胆创新,去年成就了一本《扬中河豚菜谱》,收录本地河豚菜近100道,河豚狮子头、河豚汤包、吐司豚排、菠萝豚球……新创菜品,在菜品荤素、色彩组合上极具扬中特色。
河豚,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不同部位,其毒性不尽相同,要想创新菜品,很难。为此,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乔德林盛赞:如今“扬中河豚”不但味道美、菜式新,而且很好看,“每一道菜,在北京大饭馆都算是精品。”
一条鱼,串起一条四季产业链
随着人工养殖河豚的数量日益增多,“河豚只能吃一季”在扬中已成旧事,除了大年初一,364天任哪一天来扬中,都能吃到美味河豚。
用大棚和木船养河豚,你听说过吗?三茅镇南江村江边有一个不大的养殖基地,却挂有三块金字招牌——“省级高效设施渔业基地”、“长江原种河豚野化驯养放流中心”、“上海水产研究所长江河豚原种培育基地”。顺着江堤上的简易廊桥走向江滩,115个细密的网箱占据了2000平方米面积的北侧江面。旁边停泊的木船,蒙着厚厚的帆布。在岸上,还矗立着一个白色钢结构大棚。打开棚门,热气扑面,几个恒温水池依次排开。养殖户丁华东向记者介绍,河豚对水温很挑剔,必须在十几、二十几摄氏度水温中才能存活。气温高时,让它们进网箱在自然环境下生长;温度低,就移到大棚,常年保持13-16℃水温,“等候上市的,就近便在恒温木船上安置。”
扬中在全国率先试点江水生态养殖,养出的河豚最接近野生状态。以生态形式选种、育苗、繁育,这样,活水“近自然”养出的河豚,充分保持了野性,售价4000多元一斤仍供不应求。省海洋渔业局现已正式确定扬中为省“名贵鱼种繁育基地”,大面积提升河豚的品质。
循着这一思路,扬中以河豚为前提,串起了一条集“渔、工、贸、种、养”为一体的新兴产业链:
扬中办起了华东最大江鲜水产交易中心,全国90%以上的河豚从这里中转,最远到美国;从与河豚养殖有关的咸秧草到高档礼盒,再到“打包河豚”,“外带经济”蓬勃兴起,推动扬中农民每年增收4亿元;凭借河豚这张闪亮名片,扬中接待游客人数已连续3年以30%的高速递增;“扬中河豚”美味传布了“扬中厨子”的美名,今年,百余扬中厨师高薪走进大城市;扬中也成了国内河豚人才的“黄埔学校”,市烹饪协会迄今已为各地培训了1000多名河豚厨师。
食品安全,期待完善法规
上世纪50年代出台的国家食品卫生法明文规定,河豚不许卖不许吃。 2004年卫生部再次发布“严禁违法销售河豚鱼”的安全预警。但是,年年禁,却年年禁不住,相反,烹、食河豚却有日渐火爆之势,市场,犹如无形之手在起作用。
一个客观现实是,不仅是扬中,沿海多数省份都在大规模养殖河豚。这牵涉到养殖、食用加工、毒素提取、保健品、旅游等诸多相关产业,已远非行政部门一纸禁令能够禁得了。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舜胜指出,河豚本身并不带毒,是在野生环境中不断吃有毒物质而积蓄起来的,现在大家“拼死”吃到的,多是人工养殖的可控毒河豚,含毒量少了95%,“只要烹制方法科学规范,食用就是安全的。”
扬中烹饪协会副会长何百彩指出,早在2007年6月,扬中市政府向省卫生厅申请“试食点”。去年,国家新修改的食品卫生法中相关内容就删掉了“河豚”两字而只强调禁止有毒食品销售。事实上,卫生部近年来已经陆续开了口子,在青岛、威海、盘锦挂牌了三家河豚试食店,“江阴河豚”去年12月还成功申报了全国唯一以河豚为主题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在扬中、靖江等地试点“有限开禁”的条件,应当说已经成熟。人们相信,随着相关法律的完善,河豚将不再在“禁”与“食”的夹缝中游走。《新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