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河豚为何缺席《舌尖上的中国》(三)
杨文
《舌尖上的中国》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从《舌尖上的中国》本身来讲,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片子只有7集,每集50分钟左右,自然不可能涵盖中国千百年来所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人数有限的编导团队也导致了制作剪辑的个人风格化,“每个人眼中都有不同的哈姆雷特”,所选取的美食代表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所以,作为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长江流域,其鲜美珍贵且种类繁多的江鲜美食在 《舌尖上的中国》中几乎一字未提。我想,这不能不说是《舌尖上的中国》的一大遗憾了。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美味,就如同长江流域这片风景秀丽的鱼米水乡一样,江鲜美食散发着小家碧玉般气质的旖旎风情,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除却文章所提的河豚以外,刀鱼、鲥鱼、鮰鱼、白虾等江野菜也是风味极佳、入口鲜美,是多少文人墨客笔下的玉盘珍馐,多少饕餮食客口中的美味盛宴!唐代诗人李群玉作诗赞美:“倚棹汀洲沙日晚,江鲜野菜桃花饭。长歌一曲烟霭深,归去沧江绿波远。”
只是如今长江流域环境污染严重,长江生物多样化严重破坏,“长江三鲜”中的鲥鱼已难觅踪影,长江刀鱼、河豚也越发稀缺,所以在江鲜市场上已经一“野”难求、奇货可居。所幸的是,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愈加增强,养殖技术也日臻成熟。扬中就率先在全国开发淡水生态养殖,以生态形式进行选种、育苗、繁育,采取“近自然”方式养出的河豚,充分保持了河豚的自然风味,最接近野生状态,依然味美诱人。
中国的美食就如同中国的山川大河一样,总有品不够的气象万千。看完《舌尖上的中国》,很多热心的观众都意犹未尽,或多或少地为家乡美食的缺席而“鸣屈叫冤”。作为一部不管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性,亦或是商业性上都是比较成功的纪录片典范,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完整性和遗憾,《舌尖上的中国》才带来了如同断臂维纳斯般的神秘和未知,使得观众对即将开拍的第二季、第三季寄予了更多的期待和厚望。我想,随着扬中河豚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河豚文化底蕴的日益丰厚,扬中河豚也一定能够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散发出熠熠光辉,成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或第三季中的一大亮点!而这份坚持和努力,其实不正是这部片子所传递和推崇的精髓吗?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