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河豚为何缺席《舌尖上的中国》(一)
杨 文
最近,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其制作精良、配乐优美、画质清晰逼人,相对全面地总结概括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丰厚而瑰丽的美食文化精髓,让观众们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全国各地美食文化;高清摄像镜头下精美展示的美食色香味形俱全,让人垂涎三尺、蠢蠢欲动,引逗着口水在舌尖缱绻翻腾,让“吃货”们茶余饭后增加了一项充满幸福感的谈资。
可是,对刚刚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中国·扬中河豚美食节的扬中人来说,不免有些失望。素有“天下第一鲜”美誉、扬中人引以为豪的河豚在这部长达300多分钟的剧集却未见踪影。
那么,究竟扬中河豚为什么会缺席《舌尖上的中国》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舌尖上的中国》取材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地域代表性。
《舌尖上的中国》是从7个不同角度展开介绍中国美食,虽然角度不同,描述的方式却比较一致,都不是单纯地介绍美食本身,而是将摄像镜头对准这些美食背后的缔造者、最终的享用者——人身上,从而延伸挖掘出世世代代亘古流传的人文文化。《舌尖上的中国》选取了极具地域文化代表性的美食,然后从一个个寻找、制作和品尝美食的过程中,展现了人类千百年来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对美好生活的智慧和热爱、对土地的赤诚和感恩以及对勤劳品质的矢志不渝。所以,真正的主角不仅仅是这些美味绝伦的食物,更是其背后所蕴含和代表的中华民族厚重而悠久的人文精神。
你看,当介绍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精致美味的嘉兴肉粽、在徽州温润的空气中静静发酵的毛豆腐、象征着川妹子泼辣能干性格的麻辣川菜……镜头最后总不忘慢慢推近,收录美食背后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双双灵巧的双手和一个个坚实稳重的脚步。是的,他们才是美食存在的真正意义。正是因为他们,用辛勤的智慧和汗水,在中国千百年饮食文化画卷中热情洋溢地书写着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得整张画卷大气和谐、震撼人心!
那么,扬中河豚具不具备很强的文化性和地域代表性呢?
从河豚本身来讲,对于其鲜美绝伦的口味,古往今来的文人豪士从来不乏溢美之词,大文豪苏轼更是发出“值那一死”的由衷赞叹。当然,与河豚美味的传说如影随形的,还有着对河豚毒性的恐惧,许多人对于河豚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谈虎色变” 的阶段。这一方面是因为河豚本身存在很强的毒性,处理不净的确危险性很大;另一方面,中国河豚市场尚未解禁,无毒化养殖河豚还没有得到有效宣传和普及,全国也只有在江苏几个沿江地区可以公开吃河豚。所以目前河豚文化自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而对于“中国河豚美食之乡”扬中来讲,虽然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投入、民众热情参与,尤其每年举办的中国河豚美食节,吸引数以万计的宾客纷至沓来、乐享佳肴,可谓豚香万里、闻名中外。但是,周边地区江阴、海安和靖江等地也在主打河豚牌,声势浩荡不容小觑,给扬中河豚的地域文化代表性造成了不小的竞争压力。加上扬中成洲仅数百年,自身文化底蕴也无法与片中涉及的文化名城镇江、无锡、扬州等地相比拟。所以,如何开阔视野、创新思路,将扬中打造成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的中国河豚文化之乡成为每个扬中人应该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