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的資料 河豚是關西用語,關東叫鐵砲,西方人叫「吹氣魚」或「膨脹魚」(puffer, globefish, swellfish, blowfish)有二十多種,最常見的叫「真河豚」,而最貴的要數「老虎河豚」了,河豚料理店通常都用「老虎河豚」的圖片或氣球做廣告標幟。由於日本河豚大都產於南日本,所以名店以關西和南部為最集中。過去,中國長江下游泰與一帶也曾興吃河豚,雖中毒事件時有所聞,受不住河豚肉質美味的誘惑,故有「拼死吃河豚」一說。在日語中也有「拼死吃河豚」之說,但是在日本吃河豚大可不必擔心。 在那裡,領有清洗、料理這種魚的特殊執照的廚師,會將牠細緻、嫩滑的生肉呈上給食客──謹慎過去,中國長江下游泰與一帶也曾興吃河豚,雖中毒事件時有所聞,受不住河豚肉質美味的誘惑,故有「拼死吃河豚」一說。在日語中也有「拼死吃河豚」之說,但是在日本吃河豚大可不必擔心。在那裡,領有清洗、料理這種魚的特殊執照的廚師,會將牠細緻、嫩滑的生肉呈上給食客──謹慎地。道種魚的肝臟、腸子,以及卵巢所含的毒(味道很難聞)比用來做毒箭的箭毒馬錢子(curare)要強烈二十五倍,而比氰化物要毒二百七十五倍。這種毒叫河豚毒素(tetrodotoxin),是最危險的海洋毒素之一,僅僅是針尖所能沾上的量(約一毫克)即可致命。廚師令人讚嘆的操刀技術即在確保魨的內臟不碰到客人所要吃的生肉。約有一百種不同的魨旺生於廣大的自然棲地裡。分布於日本、韓國附近的海域,整個印度洋、南太平洋(包括夏威夷),以及佛羅里達州四周。棲息於較北部,例如卡羅萊納、馬利蘭,甚至麻塞諸塞等州的種別則是沒有毒的。在日本,由於需求量高,魨的產量衰減,因此人們特地以人工方法加以養殖。 這種動物是既大又奇怪的。長可達九十公分、重十四公斤,在遇到挑戰時會用牠的胸肌將水或空氣吸到體內的一個囊裡,而使身體膨脹起來。膨脹身體的同時,也大聲地磨牙齒。所有這些動作會使牠的身體增大為平時的兩、三倍,這樣便成了一個有鱗的、凹凸不平的浮水氣球,藉此威嚇獵食者。等危險過了以後,魨便會將水排出,縮回原來的大小。魨僅有少數的骨頭,而且甚至連鰭也不夠硬而無法使牠划水前進,因此便緩緩地在那裡漂著、晃著,等食物過來。然後,牠會迅速地用牠堅硬的喙、在強壯的咀嚼肌的輔助下,撕開蛤、海膽、蟹,以及其他有硬殼的動物,吃裡面柔軟的肉。 吃河豚會中毒,最早的報告應是在英國的船長Captain Cook的日記裡,據庫克艦長的航海日誌所載:當晚他們感覺全身無力,手腳像經冰凍後又即遭受火灼般的難受,也不能分辨物體輕重。可幸於嘔吐與出汗之後,各人的體力漸漸復原。次早看到吃了魚內臟的豬已暴斃,更心有餘悸。後來,土人上船造訪,看見食剩的魚骸,神色驚惶;比劃一番,意責船長不應進食。庫克船長心想:這些土人在販魚時未曾警告,事後才虛張聲勢,是否他們本來就不喜外客,趁售魚以毒害呢?這個問題,當然是永無答案。 後來經英國的神經科學家荷吉京與赫胥黎研究的結果發現,有些河豚能分泌一種毒素,稱河豚毒素(Tetrodotoxin),其可以抑制動物與人類的神經細胞膜上的鈉離子通道的開啟,因而阻止神經與肌肉收縮的正常現象,也就是使肌肉麻痺,使人不能呼吸而死亡。後來荷氏與赫氏也就是因研究神經膜上這個鈉離子與鉀離子的通道成果,而得到一九六三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由上可知有些河豚是會分泌河豚毒素的,但是另一方面在我國早期的文字記載中也曾把河豚列為美食的,例如北宋詩人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中就有:「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的說法,難道古代的中國人就不怕中毒嗎?這個謎題,最近方由日本人找到答案,原來松村 (Mastumura)先生利用河豚(Fugu niphobles)的雌魚做試驗,發現其卵巢不是所有的時間都會分泌河豚毒素,而只有在交配的時間才會分泌此毒素,而雌魚分泌此物的原因是要引誘雄魚來交配以繁衍後代,同時河豚毒素有劇毒,所以它也會保護牠們在生殖期不被捕食,也就是說,河豚毒素其實就是河豚的性費洛蒙了,這也是另一個生物間有趣的現象 河魨毒素乃是一種非蛋白質的 perhydroquinazoline 的衍生物,對熱穩定;一般存於有毒的河魨中。河魨毒素存在的部位以內臟居多,尤其是性器官(如卵巢)含量最多;另外皮膚亦含有此種毒素,而肌肉亦可能含有少量河魨毒素。此種毒素主要來源亦是由海洋生物鏈而來,一般咸信其可能是由雙鞭毛藻或藻類中的微生物(如 pseudomonas sp.)所產生。河魨毒素雖然主要存於河魨,但此種毒素亦可見於其他生物,如織紋螺類、章魚、蠑螈、波多黎各的青蛙、蝦虎魚(gobius criniger)等;其中織紋螺及蝦虎魚(gobius criniger)所造成的河魨毒素中毒,在臺灣曾發生過 對河豚毒素的化學研究,初期十分艱辛,很多方法都不適用。當年,即使日本名古屋大學的平田義正教授與美國哈佛大學的伍瓦德(R.B.Woodward)費了很大的力 氣,對結構問題仍感到十分棘手。關鍵性的突破,是在取得適當衍生物的晶體之後,再利用X光繞射法,才算解決。參與平田實驗室工作的岸義人,合成了河豚毒素,聲名大噪。隨後他跟從伍瓦德研究,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系教授,繼續展開具有複雜結構的多種天然物分子合成研究,成就極高。 從河豚毒素的化學結構(如圖)觀點來看,它是相當特殊的有機化合物。分子內的胍基與氮原子是質子化的,正羰酸也離解為陰離子,所以河豚毒素是以內鹽形式出現,不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即脂溶性極低),卻有點溶於水,但為何不能被洗掉呢?答案其實很簡單,毒素存在於器官組織細胞之內,只有表面被戳破的細胞之毒素才會被水沖走。河豚毒素遇熱相當穩定,蒸煮不能完全破壞它。吃河豚肉時,含毒的組織也一併吃下,麻煩就來了。 河豚毒之化學 TTX 精製之後,最後可以得到柱狀結晶的產品。此物質難溶於水和有機溶劑。沒有顯示一定的熔點,在 300℃ 以上則黑變分解。分子量為 319,其毒力在低分子自然毒之中是屬於最強的種類。LD50 為 8.7μg/kg 小白鼠,是僅次於從蛙分離出來之batrachotoxin (LD50: 2.0μg/kg 小白鼠),毒性的強度高達 NaCl 的1000倍。 關於 TTX 的構造,在 1964 年由津田,Woodward,平田?仁田的各小組,依各個不同衍生物的 X 線繞射而決定其構造。 關於 TTX 的藥理作用也是自古即被研究。在極低濃度下,對神經和肌細胞的 Na+ 活性化機構有選擇性阻礙,但是當時之K+的透過性不受影響之事已被明`聊瞭。還有對此機構相關之 Na channel 蛋白質已從數種動物分離出來,性狀正在被研究。 現在,TTX在生理學、生化學等領域,已被用為有用的藥理試藥。相關之事者,TTX 曾經作為神經痛和關節痛 (rheumatism) 的止痛藥而被市販著。 河豚毒在動物之分佈情形如表所示,除了河豚類之外,在加州蠑螈 Taricha torosa,魚類的云斑櫛虎魚 Gobius criniger, Atelopus 屬的蛙,章魚之 Octopus maculosus,法螺 Charonia sauliae 等卷貝類,Astropecten 屬海星類,扇蟹科蟹類,扁形動物扁蟲類,紐形動物紐蟲類,環形動物多毛類,毛顎動物,箭蟲類等也相繼地發現到 TTX。 這些動物之中,在河豚、蠑螈、扁蟲類,其卵中檢測出大量的還種毒。卵是動物在種族維持上,必須防禦敵人的攻擊,因此考慮這些動物似乎把 TTX 當作一種防禦物質而保有該成分的樣子。此外,河豚等,以手輕輕碰觸其體表面之操作 (handling 刺激) 而可使腹部膨起,則可看出放出多量的 TTX 之現象。因此,在自然生態體糸裡,河豚類當遭遇外敵等而感到自身危險的時候,被推測是當作防禦乃至警告物質而放出 TTX。藍紋章魚的情形則不一樣,在後部唾液腺蓄積著 TTX,為抓取餌料之目地而使用它。 毒化機制 關於TTX持有生物之毒化機制,像法螺等大型的肉食性卷貝,至少有一部份是從餌料之 Astroppecten polyacnthus 等有毒海星所由來的。還有,在河豚類是從同樣小型卷貝,經螺所由來的。因此,可見TTX可能被認為是外因性的。相關聯之事者,各產地養殖虎河豚數百個體皆是無毒,但對它投予有毒河豚肝臟則在短期間內確認有毒化現象。 從這些事情看來,TTX的起源逐漸被想像是某種微生物的緣故。筆者等先對 TTX 持有生物之一,Alergatis flordus的腸內細菌優勢種Vibrio sp. 加以探討,此菌毫無疑問地被確認產生了 TTX 及相關物質。後來,在蟲紋圓純 F. vermicularis vermicularis, Astropecten 屬海星類,藍紋章魚,扁蟲等之 TTX 持有生物也同樣地確認其腸內的 V. alginolyticus 等細菌 類具有 TTX 產生能力。根據這些見解,推測TTX持有動物的毒化機制有如圖2.7.3所示。此外,安元等也從石灰藻 Jania sp. 分離出來之 Alteromonas sp. 測出具有 TTX 產生能力。 河魨毒素中毒主要以影響神經系統為主。中毒症狀如下所述。食用後 20 分鐘乃至 3 小時,在唇和舌端出現痲痺,接著指尖相繼出現痲痺,此時並且伴有頭痛、腕痛等,步履如酒醉般踉蹌,如果沒有激烈嘔吐的情形,則一般病後恢復經過不好,沒多久就變成運動不靈活,而跌倒下來。複視、無法發聲、瞳孔擴大、眼肌無力、抽搐、知覺痲痺,言語障礙也很明顯,出現呼吸困難,也會出現血壓下降,終至全少身呈現完全運動痲痺症狀。知覺也顯著痲痺。血壓極度下降,呼吸困難、皮膚因缺氧而顯著呈現青色,變成不能下嚥,反射也完全消失。意識開始混沌,終至消失,然後沒多久呼吸就停止。心臟在呼吸停止後也暫時繼續搏動,但也終於靜止。致死時間通常為 1 小時半至 8 小時,以 4~6 小時之病例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