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长江 绿色产业 绿色消费 扬中江鲜 蜚声四海 扬中岛地处扬子江中,是水流冲击成洲,四面环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扬中江鲜蜚声四海,成了扬中独有的一张城市名片。 扬中岛总面积只有332平方公里,而长江水域面积就达110多平方公里,有120多公里的江岸线。水流平缓,因而江鲜品种极为丰富,扬中成洲之初因其水产资源丰富,曾是移民谋生的唯一手段,并逐步发展成江鲜产品交易的集散地。近几年来,随着扬中品牌效应的放大,各种鱼类销量也逐年增加,仅河豚一个鱼种年销量可达千吨,其中60%销往市外,扬中成了江鲜交易的集散地。 扬中江鲜烹调方式独特,传承了数百年来扬中渔民的传统烧法,又有近年来民间和专业厨师的江鲜创新菜,所有菜品制作均本着“原汁原味”的烹调原则,每道菜品追求的是“本味菜”。因此,只有到扬中,才能真正品味到“鲜”字的真谛。 保护江鲜名副其实 随着长江水质的变化,加之多年来的过度捕捞,致使长江江鲜资源日趋贫瘠。扬中市人民政府从保护母亲河、促进长江江鲜可持续发展出发,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江鲜资源的措施。 自2002年开始,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该市严格实行春季禁渔,并规定:春季期间,10厘米以下的江杂鱼一律不得进入水产市场,违者将受到严厉处罚。据统计,近年来共拆除网簖18080个,地龙27418条,虾笼和钩160万余只(把)。查处违禁捕捞船只130多条。同时,每季开捕时,扬中全市仅发放特捕证40多张,而且逐年减少。 为有效增加长江渔业资源,从2001年起,扬中作为省级江鱼苗种放流生产基地,该市每年斥资300多万元,组织大规模人工放流活动,向长江投放河豚、鳜鱼、鲶鱼、江虾、江蟹和江鳖等各种珍贵鱼类,最多一年一次性投放10万尾,有力地促进了野生渔业资源的恢复。 大力开展人工养殖。自2004年首届江鲜美食文化节举办以来,全市先后有百余家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进军水产农业,竞相发展长江名贵鱼类培育、江鲜生态养殖和观光渔业,相继建成江苏省最大的2500亩江滩围网生态养殖基地和水产3000亩水生经济作物种植区,先后培育了环太养殖场、江洲养殖有限公司等4家科技型龙头生产企业,同时成立了4家市级渔业生产科技示范园,带动了13家江滩渔业开发生产基地,累计投资近8000万元,并开发滩涂面积9450亩,在扬中环岛串起一条“渔、工、贸、种、养、旅游”为一体的生态经济产业链,为农民带来6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2006年,扬中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江滩开发利用暂行规定》,禁止对长江渔业资源栖息地开发利用,同时加大资金扶持,江鲜长江网箱规模化养殖项目被列入江苏省2008年实施渔业项目,获得支持资金100万元;万亩江滩江蟹项目被列入江苏省级高效渔业项目,获得支持资金80万元。暗纹东方魨人工繁育苗技术研究获得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三网”设施在江滩围栏养殖中的应用通过了镇江市级科技鉴定等。 “扬中倡议”呼唤绿色 扬中是全国首家“中国江鲜菜之乡”,首届中国长江江鲜美食节在江苏扬中举办,作为长江水产消费的主要地区和餐饮行业的民间团体,此次美食节的主协办单位联合向全国同行业和社会各界发出“保护长江资源,倡导绿色消费”的倡议: 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控水体污染。呼吁长江流域各省、市、自治区,坚持科学发展,发展绿色经济,严控各种污染,实行达标排放,坚决打击偷排偷放行为,确保长江水源不受污染,造福子孙后代。 二、严格执行禁捕规定,打击滥捕滥捞。在国家规定禁捕期间,沿江各省市渔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将国家“休养生息,放水养鱼”的政策落到实处,实现长江江鲜资源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特种水产保护,抢救珍稀鱼种。制定落实优惠政策,扶持长江濒危特种水产产业发展;加大科研力度,建立科学人工繁殖、放养、放流体系,确保珍稀鱼种生生不息,维护长江水产资源的生态平衡。 四、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杜绝违禁行为。各水产养殖经营企业,在加大人工繁殖放流力度的同时,要恪守职业道德,杜绝违规使用各类国家禁止的非绿饲料和制剂;转变生产方式,秉承绿色环保理念,立足生态养殖,确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五、保护长江江鲜资源,拒食保护鱼种。水产、餐饮界和广大消费者要勇做长江江鲜资源的保护者,在国家规定的禁捕期间,拒绝捕捞、销售、购买、加工珍稀长江野生水产品,引领绿色消费时尚,从源头上保护好长江江鲜资源。 本届美食节是一次跨区域的、强强联合的餐饮界的盛会。五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两市(北京市、上海市)烹饪协会及骨干餐饮企业,江苏沿江各地级市烹饪协会及骨干餐饮企业应邀参加。开幕式上五省两市烹饪协会提出“保护长江资源,倡导健康绿色消费”的扬中宣言并签约;举行百米长幅千人签字仪式;五省两市烹饪协会及扬中烹饪协会领导向《金牌江鲜宴》、《金牌河豚宴》得主代表授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