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残食现象 互相残食是河豚从5mm开始直到成鱼期都特有的习性。是由鱼体规格不一,空腹,投饵不足,异体接触,离群,运输振动,放养操作不慎和环境剧变等原因造成的。残咬以尾鳍为主,主要残咬尾鳍条部。尤其从15-20mm开始,残食尾鳍尤为严重。被食部可再生,实验印除30mm河豚的尾鳍1/2,半月后可恢复20-30%,估计2个月后可恢复正常。预防方法是尽量做到放养鱼苗整齐划一,投饵要求优质,充足及时,坚持清晨投饵、投好、及时分选分养避免密度过大等。 (二)气泡病 系由单细胞藻类繁殖过盛引起,溶氧饱和度达200%以上便会发生。平日应使用遮光幕控制照度,或用略含藻类的海水饲育河豚苗。一旦发现有气泡病的迹象就应立即换水调整溶氧。 (三)黑变症 一般因饵料不适(尤其转换饵料),营养障碍(营养不全)或透明度高的饲育池引起的,多数由于开食不足造成生理障碍所致。预防方法是投喂合适饵料,降低照度。 (四)溃疡症 此病是患黑变症后继发性疾病,最初在鱼头部、背部产生白云状圆斑,如逐渐发展会使皮肤溃烂、剥离,鱼体消瘦,逐渐衰弱死亡。因为该病一般发生在开食后单独使用糠虾喂养至1.0cm之前,如掺喂一些鱼肉等饵料,症状便会慢慢消失。 (五)赤潮中毒当把鱼苗由室内移向室外饲育时,如预先在池中大量繁殖轮虫而使饲育水呈现淡红色或粉红色,这是有毒藻类和夜光虫过量繁殖的结果。如在这样的水环境下放苗入池,又用静水饲育,就会使放养的河豚连同大量繁殖的轮子虫一起在几天内全部死亡。因此在放养前仔细检查池内水质非常重要。
|